获奖论文SNS网站与个体社会支持程度的关系研究组图人民网讯“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4篇论文获奖,《SNS网站与个体社会支持程度的关系研究——以校内网为例调查在虚拟社区中的使用行为》获得优秀奖,以下是论文全文摘要:本研究针对当下SNS网站的研究现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尝试,利用社会支持程度量表结合心理学理论,以校内网为例,探索SNS网站使用的活跃程度及在校生的社会支持程度(归属感)的研究,研究方法采用网上匿名问卷法,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校内网的使用行为评定问卷结合成为新的问卷,并分析其校内网上的使用行为,对于虚拟社区在网民心中的位置和社会支持程度进行比较,看未来网站的发展优势并探索出路关键词:SNS网站社会支持社会关系认同 归属感网上行为应对方式一引言 “Web2.0”是2004年3月美国欧雷利媒体公司(O"ReillyMebiaInc.)公司的DaleDougherty与MediaLive公司的CraigCline在一个头脑风暴会议上提出的。SNS网站依据六度分隔理论,集中体现了web2.0的传播特点,该理论由StanleyMilgram提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1967), 2002年为验证该理论,哥伦比亚大学瓦茨(Watts)教授开展了“小世界研究计划”对SNS尤其有指导意义,其媒介由信件转为E mail,验证了“六度分隔”不仅在物理世界,在虚拟世界同样适用。SNS网站不同于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国的网站以豆瓣网、优酷网、猫扑网、校内网、开心网为代表,发展十分迅速。基于虚拟社区的发展壮大,模拟真实的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第二人生” (SecondLife)融合了联网游戏和在线虚拟社区等多种概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空间,还原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生活场景,在网络中还原真实生活场景的生活。本研究针对当下SNS网站的用户上网行为,探索其对网民上网行为的影响和个人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校内网为例,分析校内用户的上网行为,利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用户的网上行为做出解释本研究认为,SNS网站的使用会影响到用户的社会支持程度和幸福感体验烈焰开服一条龙服务,以此来证实SNS网站具有对用户的社会支持功能。有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社交行为,即便是给一个最好的评价,也是在浪费时间和形成社交孤立。对于大多数青少年网民来说,创建和在网上传播在线内容正在成为一种管理个人身份、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可缺少的方法。社交类网站可以使人们将自己同他人的关系条理化、分类、图景化,变得可以观察。SNS是否能够真能像研究所说,成为一种浪费时间的工具和形成社交孤立有待验证,是否在网络中表现越积极,其个人在现实中的变现越消极、孤立?校内网是否已经成为连接网络虚拟现实和现实生活的有效手段,都会在研究中进一步得到证实Cobb(1976)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为:一种或多种讯息的提供,使个人感觉被关爱,感觉到自身有价值和受尊敬,隶属于一个沟通网络(社会人际网络的归属感),其价值被肯定,使个人相信自己属于人际网络的一部分,Cobb的社会支持定义偏向于社会情感方面的定义1985年,Tardy从理论和操作化的层面提出了完整的社会支持主要元素,可以从五个方向来看,包括方向(direction)、特质(disposition)、叙述性/评估(detion/evaluation)、内容(content)、及网络(work)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校内网有以下考虑: 1.校内网的核心受众比较鲜明,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用户,并进一步向高中生、初中生渗透,注册用户的特点较易把握,注册校内网以实名用户为主,以同学为联系节点进行放射状发散,校内中的好友越多,织得网越大,关系越宽,好友利用度越高,用户关系呈指数级增长。好友的基数已经成为了限制个体在校内发展的一个因素。校内网鼓励实名网上注册,用户资料越完善,星级越高,有助于在同学圈中的扩张和发散。校内网模仿Facebook,期望能够获得参与者的档案资料以进行公共的身份识别,实名的使用能够容许和过滤网站链接(比如好友间的互访特权),如Friendster,他创造了一种在个人的社会身份和网络虚拟身份表下的弱小的防护屏障,使自己的姓在用户好友之间可见,而不是自己的名2.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丰富,擅于在网络中展示自己的生活,校内网以国内高校在校生为主,研究对象与所选取的网站非常契合,所以选择校内网的注册用户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3.鉴于校内网近几年的发展较为突出,特点凸显,所设板块非常适用于学生群体,它的增长是SNS网站的缩影,有助于本文的分析。对于校内网中个应用设置和功能的使用和探索,有助于分析校内网的情境支持,各项设置和功能是否已被用户熟悉和使用烈焰开服一条龙服务,线上社交网站一个特别有用之处是,大量公众行为被记录和组织起来,并能够适合系统化研究的需要二 文献综述与相关研究(一)校园SNS的传播特性本研究借用郑宇、钧林琳《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的探讨》一文中对于校园SNS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校园SNS的传受模式主要是用户间的人际传播。校内网不仅整合了博客的各项功能,而且更加方便简单的实现了用户的需求。R.布雷多克(Bradlock)1958年在H.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基础上添加了情境和动机发展成“7W”模式,从传者、内容、媒介、受者、效果、动机、情境七个方面分析校园SNS的传播特征,即传者的自组织性及去中心化、以隐私性和自主性为前提的高分享度微内容传播、传播符号的多元化、对象群体的同龄化及指定性、传播主体的交互性烈焰开服一条龙服务、真实性和社会性的回归、动机的目的性、直接性和非功利性等校内网的传播特征1.传者: 自组织和去中心化以个体为中心,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凝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建构起来2内容: 以隐私性和自主性为前提的高分享度微内容传播 “微内容”指的是“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校园SNS有严格的分级隐私设置,通过资料的完整程度进行分级,对于加入的用户进行特权享用和资料保护,对已注册用户的准入许可和回避有效地维护了用户的隐私权,激发了用户的创作热情,促进微内容的生产。校内SNS便捷的分享链接有助于用户之间的微内容共享,一个简单的分享操作就可以将分享内容在自己和好友的页面上同步显示3媒介:多媒体技术融合,成为一种集音视频文本兼具的媒介,是邮箱、博客、论坛、视频网站和游戏应用网站等技术和服务的集合,良好的兼容和共享性将各种网络技术融合4受者: 用户同质化和特权,用户粘性注册用户的好友多是年龄段相似、文化教育背景、地理地域相近的在校生或刚毕业的学生。通过校园SNS可以与自己失去联系十多年的小学、初中同学发生联系,联络感情,在校内网的应用上产生稳固的联结。在校内网上,有好友推荐一项,即通过认识新朋友来认识更多的“共同”好友。好友间有相似的教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形成文化共识,强化认同感和个体的归属感,有助于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大学生具有寻求同质性、相似性交往客体的需求,校内网形成的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传播情境自然随意,彼此间的信息可信度高。已注册的用户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还可授予更多特权,包括浏览好友页面、游戏应用、分享等,资料越完整,享受的星级待遇越高。用户对社群里的活动或分享比较积极,符合用户的兴趣,而且校内的用户数量庞大,当用户的基数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出巨大的群集力量。校内网已经拥有真实注册用户超过4000万、页面浏览量(PV)4亿、日登陆2200万人次5 动机: 目的性、直接性和去功利性校园SNS的好友搜索类似于布朗运动中粒子的运动轨迹,有目标和方向性地寻找碰撞对象。“点到点”的人际关系,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SNS与“点对面”相比,它更接近现实状态。校内网是双方在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好友的推荐下进行的交流沟通,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交流过程简单速效,有效地过滤噪音,呈现出去功利性的特征6效果: 传播主体的交互性校园SNS反馈渠道通畅迅捷,受者随时能转化为传者,一个“分享”链接就可以将角色互换,传受角色和界限进一步模糊。校内网中的个体将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信息简化并编码(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为个人页面,而访问他人页面就是对他人身份的解码( 执行接受符号和符号解读功能) 。地宫大逃杀 《传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