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文人故居,或许只为追寻那份岁月无法掩盖的芳华,重温那个沾染墨香的尘烟故梦。背上行囊,让身体与灵魂一起去旅行,去踏访文人故居,烈焰开服一条龙服务看他们生活的城市,看过的风景,用心感受他们如四季般昭显的独特风骨与才情。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开始回忆了,可不管走的多远,去过多少地方,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风景,可童年的故乡永远是那一抹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羁绊着你的脚步…… 烟台与冰心之间有着太多的情感联系,尽管冰心后来去过很多地方,在很多地方停留过,可烟台始终是她一抹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想就从四面八方涌来……"烟台是冰心"灵魂的故乡",烟台也承载了她无限的情感…… 冰心纪念馆,坐落于烟台山公园山阴。去烟台冰心纪念馆的路上,我们看到了烟台山的美丽。大海从三面环绕着,天空湛蓝,海水清澈,而沿途树木葱郁,风光旖旎,令人着迷。但靠近纪念馆,我们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烟台的历史与过往。一路前行,我们看见了风格各异的建筑,有西式的、古典式、中西合璧式,呈现出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特色。这些都无声的诉说着这里经历的往事,是过去历史的缩影和见证。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下,冰心的那颗爱国心慢慢萌芽,逐步生长…… 冰心纪念馆,是原东海关税务司检察长官邸旧址,也是冰心幼年游玩的老地方。未进纪念馆,就远远的看见门前庭院花草中立有冰心坐像。冰心老人坐在藤椅上,微笑着看着人们,慈祥的脸庞上透露着宁静与祥和。也许想向我们诉说着什么,也许静默无言,却透出万千情感,让人感到亲切与温暖。纪念馆也是典型的英国亚洲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砖木结构,四面坡瓦屋顶,建筑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整修依旧焕发出夺目的光芒。走进纪念馆,能看到舒乙提的"冰心与烟台"5个大字,字上面的贴画写着冰心老人的话:"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想就从四面八方涌来……"这句话道尽了她对烟台的情感,而后人修建地的这个纪念馆也道尽了烟台人对她的无限追忆。纪念馆分为"大海的女儿"、"割不断的乡情"、"无尽的眷恋"和"永远的冰心"4个部分。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墙上都挂满了图片与文字。全是当年的故事,也全是今人的追忆。从冰心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懵懂童年,到长成婀娜少女。从离开家乡远渡重洋,再到步入婚姻殿堂。到最后经历了风雨,看尽世间繁华的世纪老人。漫长而丰富的一生浓缩成图片与文字向人们展示着这个老人的一生,与烟台相关的故事,与烟台无关的成长。屋里还陈列着与冰心相关的书籍、信件等文物,和之前她用过的生活物品。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来展现冰心老人的一生,展现她经历的人生故事。当我的脚步覆盖在她曾经走过的风尘之上,当我驻足聆听,聆听这里曾经的故事,希望从冰心老人的过去寻找到那份纯真、那份童心、那份真诚,那份爱国心的来源,给我指明漫漫人生路……可冰心老人成长的足迹已消逝在时间隧道的尽头,岁月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琐忆。但也正是这些破碎的时光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奋斗与坚持。看着纪念馆里随处可见的玫瑰,想起了冰心曾写到:"我喜爱玫瑰花,因为它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我突然明白了真正不朽的行囊是带在你心上的大景致,探寻先人足迹,踏访古人故居,或许只为追寻那份岁月无法掩盖的芳华…… 交通:冰心纪念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朝阳街烟台山公园内,市内乘坐公交车可直接抵达。看点:公园里有亚洲现存的最大的近代领事馆建筑群,是集海滨自然风光、开埠文化、文物遗址、人文自然景观和异国风情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痕迹,但它已飞过。徐志摩飞过,但这个世界却留下了他太多的痕迹。他本想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带走了人们的遗憾与伤感,留下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绚烂的爱情,还有太多的故事与传奇。当车慢慢的驶进海宁,脑海中全是徐志摩的诗句与他的传奇故事。一直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看过了什么样的风景,经历了什么样的哀怨悱恻,才会写出那么美的句子,追寻那么美丽的爱情。徐志摩就像一个谜,而此次去他的故居就想缓缓揭起这层神秘的面纱。海宁硖石镇西河街17号就是这位诗人曾经的住所,这是一幢红砖与灰砖相间砌成的小洋楼,也是当年这个地方的第一座洋楼。从外观就可以遥想当年徐家的辉煌,也许这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一个浪漫的诗人。楼的风格中西合璧,古典雅致,楼下深黄的印花地砖是从德国进口的,而窗上的彩色玻璃则是从法国进口的。总体看去,小楼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面是东西厢楼,与门斗围合成前天井,后楼亦三间,与主楼及东西厢楼连接,形成四面围合的走马楼形式。流连其间,总想在其间追寻些什么东西,希望在新旧时光在同一地点的错乱、恍惚之中,明白当年这位诗人的所思所想。希望明白"有风听风,在块块的墓碑间且自徘徊,等斜阳淡了再计较回家"的独特浪漫,希望明白"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那种云淡风轻。也许这些都被埋进了日光里,不在被开启…… 在这里徐志摩和陆小曼度过了他们的短暂婚后甜蜜生活。本想长居于此,隔开世间烦劳与浮沉。徐志摩说"从此我想隐居起来,硖石有蟹和红叶,足以助诗兴,更不慕人间矣!"可醉心于爱情的他们,却在那个年代也是不长久的。因为战争不得不避于上海。尽管短暂的在这里停留,尽管时过境迁,但这里的家什旧物却仿佛还吸附着主人包括呼吸在内的全部生命气息,在这隔空的世间,依然透着主人的精神、气质和独有的浪漫气息。但毕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人去楼空,空荡荡的屋子却装不下对诗人的哀思。诗人短暂而绚丽多彩的一生,只有在陈列室被一页页地展开,铺成开去。在前楼底层的左侧,展示的是徐志摩的生平、家世,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右侧展示的则是徐志摩的思想和文学活动,还有徐志摩的手稿。我还在其中看见了梁启超先生给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证婚词,苛责的语气却饱含了一位严师的深情。可他的际遇在今天看来,仿佛已被老师言中,独留今人颇多感慨。也许时间、岁月就是这样的神奇,能洞穿一切,却没法言语…… 沿着楼梯上楼,前楼的上层有正厅、卧室、书房,及徐志摩的母亲和前妻张幼仪的卧室。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新房里,全是西式的粉红色家具。墙上悬挂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婚照,下午的光线透过雕花的木窗正好洒在屋子里,我静静的看着这一切,一切美的就像一首诗,而这首诗上全是浮动着爱情的光华,令人心醉。徐志摩说:"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可在你的屋子里漫步,而你却不在了,那一刻我的思绪也乱了…… 交通:徐志摩海宁故居位于海宁硖石镇西河街17号。海宁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是嘉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坐火车、汽车皆可到达; 张爱玲给我们讲诉了众多上海故事,也给我讲诉了一个繁华与落寞的城市旧梦。去上海对于我来说,第一件事就去看看张爱玲故居。张爱玲故居,是一座那时候还默默无闻,还叫做"爱丁堡"的古老的意大利式的建筑。它静静的坐落在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现在名叫常德公寓。她静默无语的看见了这个城市的变化。看着这个城市经历了战火带来的衰败,经历了复兴后的繁华,她一直低调的伫立在路旁静观了上海在岁月里所发生点点滴滴。站在楼下仔细的看,她的墙面已经斑驳,但依旧显得鹤立鸡群。这是一幢被粉刷成粉色的大楼,但这种粉色已经被时光剥落的有些发黑。粉色的墙面上镶嵌着咖啡色的线条,使这幢大楼看上去愈发古旧。古老的雕刻、暗暗的色调,仿佛沾染了张爱玲小说里过多的旧时记忆,散发出时光的霉味儿。不远就是闻名上海滩的避风塘风情街和张爱玲笔下的曾经的电车场。女作家淳子在《张爱玲城市地图》里这样说张爱玲与常德公寓:"公寓作家的华彩段落。但也是有惊心动魄的。比如宿墨,烟染开来,成为一片。连门上小小的猫眼也是故事。她在这里成名,在这里恋爱,在这里秘密结婚,亦在这里黯然离婚。" 在这栋公寓里,确实有着太多的张爱玲的故事,有着许多断了的记忆与牵挂。这是张爱玲和姑姑住得最长久的公寓,1939年在51室,1942年到1947年在65室(现在为60室)。在这里张爱玲完成了小说《倾城之恋》、《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封锁》、《心经》、《花凋》。这里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期,也许正如她所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在这个逃世的地方她才能找到自己,她才能笔下生花。张爱玲也在此遇到了爱情,尽管后人评判不一,但这份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情为这个上海的女子增加了些许悲凉。由于现在的常德公寓仍是私人寓所,而之前由于过多张迷探访公寓给居民造成困扰,因此门口有物业把守,很难进去。我也没能真正的走进去看看张爱玲曾经的居所,但这样也好。因为虚掩的门才有着最美好的故事,真正的走进去也许早已物是人非,反而增加颇多感慨。于是只好走进一楼叫"千彩书坊"的咖啡吧。这里原是咖啡馆,张爱玲也曾经提到,常到这家咖啡馆里写作,但岁月流逝,人物皆非。店里虽像过去一样提供咖啡、茶、红酒及西点,但现在已经有了专门卖张爱玲书的书柜。那些张爱玲曾经在这里写的书今天就静静的躺在那里,不由的有着一种时光错乱的恍惚之感。坐在这里,静静的听着店里的音乐,翻着张爱玲的书,想着那些旧上海的故事,想着张爱玲笔下战乱中小人物挣扎中的悲欢离合,历史中大人物的悲喜浮沉,也别有一番风味。提示:张爱玲故居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目前不对外开放,不过可以在一楼咖啡厅内参观了解张爱玲的相关信息,还可以买到台湾出版的张爱玲的众多书籍。在没去某个城市之前,每个人对某个城市总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记忆,有着自己的解读,且常常与某个人相关。有人说城市的历史就是寻梦的历史,那么城市的记忆在许多时候就是对某个人的记忆。这个城市总是包裹着那个人的记忆的点滴,挟裹着我们在历史的人流中前行着,追寻着…… 对于我来说,上海的记忆大多因为张爱玲,而北京却大多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也死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辈子,也写了北京一辈子。老舍和北京分不开了,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对于我,到了北京,总要去老舍故居看看的。在繁华的王府井闹市旁有一条狭长的胡同,名为"丰富胡同",而老舍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个胡同里面。一进胡同就可以看见挂在墙上的"老舍纪念馆"五个苍劲的大字。有的字迹在岁月的侵蚀下已经变得有些模糊,也许时间真的已经久远了。这个地方是老舍从1950年到1966年一直生活的地方,是老舍生活的最长久的地方,也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地方,更是他离世前一直居住的地方。关于老舍的离去,想起来总是有些遗憾与伤感的,那段历史已成过去,可老舍那份寻求自身灵魂纯净的方式还有其他种种都镌刻在人们心中…… 这是一个普通而典型的北京四合小院,硬山隔檩,纯木结构,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跨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座砖砌的灰色影壁,上面贴了个大红福字做装饰。再往里走还有个别致的绿漆门,里面映出一个五彩边的木影壁,影壁上依旧贴着"抬头见喜"和倒置的"福"字,不知道这些字什么时候就在这里,是谁书写的,又是谁贴上去的?游故居常常就有这样的感觉,总想在时光中,探寻他们当年的足迹。总有斯人已去而当年的器物却在,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绕过影壁,便是小院,而在院子里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头像坐立在那里。他看着全世界的人在这座院子里进进出出,或一个人独自徘徊,或几个人低声耳语。诉说着斯人斯景……西耳房便是老舍先生当年自己选的卧室兼书房,他曾说这是全院儿中最静的地方。其实他也肯定不会想到,多年后他的故居就在北京最繁华的街道附近,寻得了一处独有的安静,这也应是他希望看到的吧。书房很小,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但老舍先生却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写了著名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及《全家福》等23 部著作。在屋里的一张小书桌上有一个台历,上面的时间停留在1966年8月24日,时间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一天。那一天老舍穿戴整齐的走出了家门,却再也没有回来。他最后的故事和《四世同堂》里的祁老爷子的死有着太多的一样,很难知道他是刻意为之还是一切只是巧合。有时候想如果老舍先生没有做那样的选择,结果又会怎样,也许更多的北京故事将会被记录下来,更多的小人物的悲欢将被人铭记。但如果只是如果,一切徒留给今人的众多感慨与伤感…… 走进故居的陈列室里,就能看到《四世同堂》在国内外的各种版本、《骆驼祥子》的手写稿,还能看到北京市人民政府给他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的奖状等等。三个展厅里分别陈列着不同时期老舍先生的作品或生活用品。分别展示了老舍先生童年、青年,以及在国外活动的相关经历,能在其中看见老舍先生的一生的丰富经历。老舍先生一生的足迹遍及英国、南洋、日本、美国,但他的作品却紧紧扎根于北京城里的底层,深入北京这个古老都市在历史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挣扎与浮沉。那些感人至深的小人物的故事以另一个侧面记录了这个城市的过去,记录了那个大时代易被人遗忘的点滴。也许没有老舍,就没有文学里的北京。也许正是老舍心灵深处永在的京味,才使他获得了人民的赞誉与永久的纪念。在院子里,在一个个屋子里看的时候,总想通过这些当年老舍用过的东西,居住的环境,触摸他内心最深处的灵魂,明白他那颗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希望去明白他生活的点滴,去明白他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去明白他在人生的最后到底在想着什么……希望明白的东西太多太多,可谁又能一一解答?传奇网络游戏主宰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