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统计南京中山陵正门打开的次数:孙中山迁葬去的时候,连战来访的时候,拍摄电影《建国大业》的时候广电总局规定,一般影片提供千字故事梗概就可以拍摄,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必须提供足本剧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一项就花了四年。《大决战》在拍摄中,钱是军委批准的。动用的人力资源,基本上把海陆空全都用了,大概花了1亿。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起的超常反响并未出乎各方预料,而围绕这部片子的台前幕后,更是成为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送审样片光盘过万张"的一则消息,尤其引人瞩目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对此,导演吴子牛的解释是,"1万张光盘送审"应该是口误,"也就是一两千份"。事实上,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领袖剧,从最初筹备到与观众见面,有关方面一直是慎之又慎,而审片也有着明确的流程和标准。对领袖剧来说,在立项、审核环节,剧本创作也是重中之重。据多名参与创作相关题材的编剧披露,酝酿时间长,层层把关严,经常数易其稿,是创作阶段的家常便饭。通常来说,一个剧本的创作时间要经历3至5年,在此期间需要反复打磨。面对浩如烟海的素材,如何选取,怎样确保历史的真实,对编剧们来说也是一大考验。他们通常的选择是:走出资料堆实地考察,花时间仔细研究党史,大量阅读伟人传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公认原则。而在剧本编写过程中,另一个机构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中央文献研究室集编辑、研究、宣传、审核四项工作为一体的机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总编剧龙平平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还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特约审查单位"之一。2011年,其就曾公开批评部分党史电视剧"脱离历史现实"。比如在拍摄地的选择上,其他作品很难取景的地方,往往会对领袖剧敞开大门,如人民大会堂、领袖故居、领袖家里等等。1991年拍摄的电影《周恩来》,全片都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西花厅、钓鱼台国宾馆、305医院等地实景拍摄。21集电视剧《铁肩担道义》是在李大钊故居取景。关于邓小平的一些影视作品,很多都会到小平家里拍摄部分镜头。有媒体曾经统计过南京中山陵正门打开的次数,结论是,历史上中山陵正门打开几次屈指可数,孙中山迁葬去的时候,连战来访的时候,以及拍摄电影《建国大业》的时候 后者作为一部电影得到的特殊待遇可想而知。主旋律片得到的支持,还包括资金保证和人力支援。事实上,为了扶持重大题材影视作品,1988年1月,当时的广电部、财政部还专门建立资助基金,四年里资助了《开国大典》、《百色起义》等六部影片,总金额为1005万元。事实上,对于出演领袖角色的演员来说,能否被领袖家人认可往往最令他们忐忑。因此他们一般都会主动与后者联系,虚心求教,了解领袖的生活习惯,力求从点点滴滴中揣摩角色的真谛。1992年,扮演刘少奇的特型演员郭法曾为了演好《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外,还曾请教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听取她的意见。当时尚健在的王光美,后来还把刘少奇生前穿过的衣服送给郭法曾。因在《中国革命之歌》中扮演朱德,演员王伍福就收到过朱德夫人康克清特意托人带的话,称赞他演得"很像!很像奇迹Mu开服一条龙服务!"毛泽东儿媳邵华生前也曾盛赞演员古月和车予正,认为他们演的毛主席"最好"。而在《百色起义》、《大决战》中成功塑造了邓小平形象后,演员卢奇甚至得到了邓小平本人的肯定。 2004年,一部影视作品中出现邓小平四次流泪的镜头,邓家三姐妹看了后并不认可,因为"会哭的,就不是邓小平"。按中国人的"逢五逢十"习惯,每到建国、建党周年以及伟人诞辰或逝世纪念日等节点,往往就是领袖剧井喷的时刻。但一个问题显而易见,领袖剧拍了又拍,如何能有新感觉?央视主持人李小萌曾将这个问题提给擅长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著名编剧王朝柱,后者的回答很简单:这类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披露别人不知道的历史的真实。王朝柱曾经创作过《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周恩来在重庆》等剧作。以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而拍摄的《周恩来在重庆》为例,披露了周恩来1938年底至1946年5月在重庆南方局将近9年的战斗生涯。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地域,甚至是不同的时间,都可能成为某一部领袖剧专门选取的对象。 2011年播出的电视剧《开天辟地》,导演胡玫将目光对准了"未成为成熟革命家的毛泽东、周恩来"。《延安颂》披露了毛泽东和贺子珍婚变内幕,还有周恩来手臂是因为江青而受伤的真相。披露不为人知的历史,不是胡编乱造,但可以发挥艺术的想象,这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所以每次领袖剧的出现都会引来广泛关注。一些政治人物亮相与否、画面多少,都会被外界作出多重解读,被认为有着政治风向标的意义。《倚天Ⅱ》严查厉行 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