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经长期高速经济增长,物质条件得到极大丰富,"短缺时代"被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向着全面小康迈进,人们渴望岁物丰成,也渴望道德昌明。全面小康之"全",精神富足是必备一环。一个有着9900多万人口的大省,靠什么来破解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阵痛?靠什么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靠什么凝聚精神力量,为决战全面小康共同奋斗?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整合社会意识,引领社会意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二)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三个倡导"提炼概括,简洁明快的24个字,承载着国家民族的精神追求,寄托着每个人的美好愿景,蕴含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面集中体现时代价值主导的精神旗帜,为我们怎样建设国家,怎样建设社会,怎样求索人生,提供了根本价值指引。五年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全力推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强基固本的铸魂工程,建设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构筑山东思想文化高地和道德风尚高地,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实践成果告诉我们,在全社会确立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大力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倡导崇高道德,就能大大提振"精气神",就能为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着中华儿女崇高的价值理想,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根基。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发表"曲阜讲话",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深刻阐发。一年后,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山东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对如何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科学回答,指明了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根本遵循和实践着力点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指明了山东在全国文化繁荣发展大业中应当担负的责任,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弘扬传统、激扬时代的典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走在前列。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是孔孟故里,几千年文化沿传,山东从来都是文化高地烈焰开服一条龙服务、学术高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有条件,有信心,也有能力。 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推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全面阐述山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原则、途径和方法,对这一"铸魂工程"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融入中心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我们始终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放在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做好"四个讲清楚",把挖掘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与方方面面的发展实践相容并进,"集束效应"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六)2014年9月,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教授,汇集尼山脚下,开书院、办讲堂,传道解惑,重续传承,打造出"乡村儒学"这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山东品牌,乡村百姓得以教化,民风社风为之丕变。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培育核心价值观,特别要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传统美德中蕴含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人格操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格,"扶危济困"的行为准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是中华民族的道德DNA,渗透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里,铺染了中国社会风俗的永久精神底色。着眼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山东以"四德工程"为抓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省城乡建成"善行义举四德榜"9.5万余个、基层"道德讲堂"5.6万多所,入选"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数量,居全国前列,公民的道德意愿得以激发,道德判断得以校正,道德实践更为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一种更加醇厚良善、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风貌,展露新颜。(七)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山东红色文化,发源于革命老区,成长于齐鲁大地,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又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沂蒙精神展时特别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我们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在全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大力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我们加大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力度,打造出一批红色文化经典场所和精品路线;组建红色文化报告团,报告会走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对先烈英模崇高精神境界的高度景仰,焕发出对自身责任使命的勇敢担当,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浸润流淌。(八)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成风,让群众叫苦不迭。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我们在全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党员干部带头签下承诺书,各地建起红白理事会,婚丧喜庆事项报告成了一项"硬"制度,陈规陋俗受到极大遏制,移风易俗带来新风新貌新气象。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是关起门来谈玄论道搞说教。找准现实落点,将其融入法治、党建、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才能使践行核心价值观更具实效。与"法治山东"建设相结合,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理念上升为具体法规,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维护公平正义的抓手更为坚实;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在日常治理中主流价值的影响力更为彰显;融入党建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在制度上立规矩、划底线,全面从严治党的动力更加强劲持久。突出一个"融"字,狠抓一个"实"字,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向制度规范渗透和转化,形成了传导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支点。把价值观印在纸上、刻在碑上、画在墙上,再好看、再花哨,都不是最有效的价值实现。落细落小,融入生活,刻入人心,在洒扫应对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才能收"百姓日用而不觉"之功效。探索实践形态与践行路径,确立行之有效的抓手与载体,是山东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经验。举行各种仪式、典礼、活动,学习各种礼仪礼节,让人们在与建筑的互动中感悟"场所精神",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获得心理体验;推出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书籍、影视等精品力作,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这些探索具体灵活、情理交融,培育共同的情感与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涵养向上向善的时代新风。价值观的最好传播方式在于示范引领。高尚的道德追求,不是抽象的理论,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四德榜让善行义举抬头即见、广为人知,接地气、抓人心,弘扬什么、批评什么,一目了然;最美家庭评选,把宏大价值观主题糅入家庭生活细节,分享良好家风、传播动人故事,让每一个家庭都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挖掘最可宝贵的道德资源,高扬普通百姓的人性光辉,传播"身边的感动",让核心价值观更加可知、可感、可学。生动而丰满的价值践行,勾画出山东道德星空最美的"风景"。(十)铸魂离不开"硬件"。让历史文物说话,让硬件设施说话,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追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是铸魂工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着力点。着力打造区域载体、活动载体,文化建设结出累累硕果。"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沂蒙精神为文化内涵,以红色沂蒙为品牌形象的红色文化圣地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正在加速形成;连续五年全面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编制"乡村记忆"工程总体实施规划,妥善保护古村落、民居、街区……从历史文化载体中溯源、寻根、找魂,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加具象可感。多处布局重大文化设施,一个个"文化新地标",串起一张日趋细密的齐鲁文化版图。着眼于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山东美术馆新馆等一大批场馆建成投入使用,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由61%提高到99.3%,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惠民为核心,将核心价值观内嵌于历史文化、物质文化,浸润于群众感观,核心价值观培育"脱虚向实",迈出了最为扎实的一步。(十一)回首五年征程,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源于文化自信;最令人振奋的变化,在于世道人心。新的时代价值航标已经落定,新的时代精神正在呈现,新的社会气质正在养成,我们迎来一个文化繁荣、道德昌盛的新时代。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承优秀传统道德的主体,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努力走在前列,脚步将更加坚实,力量将更加强大。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大力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铸魂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探秘《魔骑士》新版本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