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发布的一份预测称,到2020年,中国77%的工作都可能被机器人替代,"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工业智能化的主流。虽然"机器人取代人"不太可能大范围发生,但是因技能不足、知识老化而导致的失业威胁的确存在。很多人把希望寄托于职业教育,那么职业教育能否帮助我们抵御新技术挑战呢?几年前,李克强总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考察安徽合肥学院时表示,中国正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成为社会风尚,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提供支撑。德国的二元制(dual system)也因此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了传说中可能让中国制造业腾飞的"一剂良药"。 "二元制"即企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为主导的"一元",职业学校为辅助的"另一元"。签订教育培训合同之后,学生便成为企业的学徒工,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由企业自身师傅"传帮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课程大纲中的实践课。毫无疑问,"二元制"在德国获得了成功实践。但是,当我们考察该模式时,不能忽视了德国的历史发展和制度背景。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帮助青年人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并提供良好的培训,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中世纪以来,德国的行业协会特别发达,在德国势力强大。政府和行会、工会、企业一起联合进行职业教育,行会在这中间起着制定培训标准、课程大纲、考核标准、与行业中的企业协调谈判等重要作用。而企业则根据行会的统一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全面培训,职业学校则提供行业专业知识以及一定量的通识教育。通过职业培训的考试拿到行业资质证书的合格学徒,毕业后可以在行业的任何企业里找工作。此外,在德国工会势力强大的背景下,工人一旦拥有行业证书,就好比拥有了金饭碗,不容易被企业辞退,再加上德国的高税收等背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差距不是非常大,因此职业教育成为还不错的一条发展路径。再把目光投回中国。中国的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际发展可以用起起伏伏来形容。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成为迫切的国家任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国家确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期间,一方面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着重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以职工大学、技术专科学校为主的高层次职业教育。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扩招,普通高中变成了求学者的优先选择。直到近几年,才又开始重新强调职业教育,并开始讨论将一些普通大学改为职业技术大学,满足高端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促进就业。但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虽然同属国民教育体系,但其所享受的资源以及受到的关注依然不足。从企业角度来说,在德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成本由企业承担,政府大概承担剩下的20 30%。但在中国,企业已经面临日益高涨的生产成本,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若再承担培训责任的话更难以负重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此外,在中国居高不下的跳槽率使得提供培训的企业自身很难成为培训的直接受益者,从而企业没有任何积极性提供培训。到目前为止,一般的职业教育研究往往只关注短期就业问题,过于关注学生是否顺畅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型,而忽视了他们是否掌握社会长期发展中应对技术和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时及时转型的能力。为此,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作了一项研究,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数据,来研究通识教育、职业教育与长期就业和收入的关系,尤其是比较接受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就业结果的差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使用1994 1998年国际成人读写能力调查(IAL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DID),比较不同教育类型国家中接受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与年长者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结果表明,虽然比起"供不应求"的职业教育毕业者,接受通识教育者一开始的就业率比较低,但这一差距随年龄逐渐缩小。到50岁左右时,接受通识教育者平均就业率就会超过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趋势在"学徒制"(结合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实践的教育体制)国家 德国、丹麦和瑞士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在没有正式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如美国)则不存在。同时,职业教育的早期就业优势并不足以弥补其后期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我们计算了三个学徒制国家接受不同教育类型的劳动力的终身收入现值,结果表明,在德国和丹麦接受通识教育者收入现值更高,而在瑞士则相反。主要原因是,德国和丹麦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速高于瑞士,技术进步也更快。这一关联进一步证实了研究的出发点,那就是 接受职业教育者较难适应社会技术的快速变化。进一步考察三个学徒制国家,我们发现随着年龄增长,接受通识教育者比接受职业教育者接受职业相关的培训机会更多,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前者相对后者更具有长期就业优势。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数据,论文完成后,我们的德国合作者又利用最新得到的2011 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同样的分析。结果表明了一样的规律,即技术变革越快,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更处于劣势,而接受通识教育的人有更大的长期优势。这也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即职业教育是否能够帮助抵御新技术的挑战?答案是,很难。职业教育传授的特定技能可能在短期中帮助青年人从学校向职场过渡,但这些特定技能会随着科技进步而过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转型,这些青年人将无法保持长期良好的就业状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要放弃职业教育?显然不是。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人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其中就包括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由学校到职场的过渡。职业教育因为能够培养青年人现有工作岗位需要的特定技能,所以通常被认为是帮助青年人完成这一过渡的有效手段。所以,对于职业教育不应该是放弃,而应该是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根据媒体的报道,2017年上海全日制普通中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含升学)率持续保持稳定,达98.37%。这是一个很亮眼的数字。但不能把上海的水平当作全国的水平,而应客观认识到,上海是特例。作为老工业基地,上海的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关系紧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联合培养。但在全国范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如何帮助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这些地区优质企业相对少,相继而来的就是就业机会少、地区之间缺少对职业教育课程互认机制等局限。与此同时,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为全国之首,学生基础较好,更容易在职业学校中学到相应的技能。而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相对偏低成为职业教育难以保障质量、中职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症结。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的措施,如果在中小学的基础阶段有更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那么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将有所保证,并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身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授之以渔,提升长期发展的优势。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对于基本学习能力的强调,并加上终身学习的理念。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上,应做好长短期利益的均衡,为行业输送职业人才的同时,要关注通识教育对于人才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师资等方面加大投入,重视通识教育,给学生打好底子奇迹Mu开服一条龙服务,强调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可喜的是,从一些新政策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转变: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就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标志着,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来的都发钱!房地产富少网络炫富欲武侠网游《墨香》武侠经典 源于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