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与突破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沈阳的成功举行,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新成果,有力推动了沈阳考古和东北考古相关工作。图2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会议主办方/供图图6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科研团队报告了《黑龙江省伊春桃山遗址研究进展》会议主办方/供图图7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廷馆员对长白山地区发掘的大洞、枫林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情况进行汇报会议主办方/供图图8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盛立双研究员对天津蓟县2015年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进行汇报会议主办方/供图图11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汇报了《荒屋型雕刻器研究的。关键词:遗址;石器;考古调查;研究;会议主办方;考古发掘;沈阳地区;供图图;古人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曾江 赵徐州 通讯员张愉悦)10月21 22日,"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与突破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沈阳市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康平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展开研讨。此次会议报告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突破与进展,研讨了沈阳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及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旧、新石器过渡时期文化面貌与内涵,并讨论了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发展、学术交流等事项。会议开幕式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晓刚主持。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春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先后开幕式上致辞。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陈全家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与研究》。报告阐述了近几年对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考古调查的情况,成果丰硕,发现旧石器地点100余处,发现石器万余件。大部分地区均为新发现,填补了该地区旧石器考古的多项空白,对东北地区长白山系旧石器工业面貌有了初步了解,并为对东北亚旧石器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方启副教授报告《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该遗址发现的多层位旧石器文化层及坑状遗迹,将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新乐文化的7200年,提前至距今11万年左右。证实了该遗址属于原地连续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沈阳地区以往没有确切层位旧石器考古发现的空白,对于认识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沈阳乃至东北亚地区古人类迁徙与融合、旧石器文化的交流与演变、现代人起源与发展等重大学术课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付永平副研究员汇报《沈阳康平李家窝堡北山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在2011年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资料的基础上,2016年试掘在黄色砂土层出土40余件古人类加工和使用的打制石器,2017年考古发掘明确了黄色砂土层为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遗址类型为湖滨台地类型,改变了以前调查时认为该遗址为河流相堆积类型遗址的认识。目前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遗址的考古发掘还在进行当中,截至目前共发现房址6座,灰坑2个,皆属于青铜时代顺山屯文化类型,旧石器文化层刚刚出露,目前已发现少量石制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霞副研究员对辽宁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展开回顾和展望,汇报辽西、辽东地区的考古调查和营口金牛山C地点、本溪庙后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并对明年的旧石器考古工作进行展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科研团队(岳健平、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杨石霞、常阳、李有骞、张家富、邹冠男、李小强、赵超、陈虹)报告了《黑龙江省伊春桃山遗址研究进展》。伊春桃山遗址发现的石器按照旧石器工业类型可以分为小石片工业和细石器工业。该遗址的发现有助于完善东北地区旧石器文化序列,为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细石器的演变及新旧石器过渡的机制和新仙女木事件前后环境演变提供新材料,对研究东北腹地东北亚人群的迁徙、晚更新世末期旧石器文化的扩散和技术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廷馆员对长白山地区发掘的大洞、枫林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情况进行汇报。通过对这两处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的旧石器具有成熟的石叶和细石叶技术,原料多为黑曜岩,经过系统科学的测年,对这两处遗址的年代序列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确定了以黑曜岩为原料的石器工业的分布区域。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盛立双研究员对天津蓟县2015年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进行汇报。蓟县2015年旧石器考古调查发现的石器,原料应多取自附近砾石层,以石英砂岩、燧石、石英岩为主;剥片以锤击法为主,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间接剥片法,奇迹Mu开服一条龙服务砸击法在少量地点也被大量使用;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为主;石器类型以石片为主,此外还有石核、断块、碎屑和石器等,类型较为丰富多样,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手镐等;修理多采用锤击法,且以正向加工为主。此次调查在第IV、III级阶地上新发现的下营南岭、杨庄西山等地点,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生产大石片工具为特色,在华北旧石器文化体系中鲜见;以东井峪骆驼岭为代表的第II阶地地点,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趋势明显,与第IV、III阶地的石制品形成鲜明对照。上述地点与东营坊遗址以燧石为主的小石器工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蓟县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建立区域旧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此次调查发现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具有独特的考古价值。同时他还表示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蓟县旧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工作,尤其是洞穴遗址专项调查,开展典型地点(遗址)的发掘工作;对后续工作进行了规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福友副研究员汇报《内蒙古赤峰三龙洞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内蒙古赤峰三龙洞旧石器遗址在往年发掘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较多的石制品,确定了三龙洞遗址的年代并对埋藏环境等相关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三龙洞的旧石器遗址的研究提供的丰富实物资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锋副研究员汇报《内蒙古金斯太遗址研究新进展》。报告对内蒙古金斯太遗址以往的考古工作进行梳理,对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金斯太遗址出土的石器与其周边地区的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探究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是迁徙扩散,还是独立发展;是尼安德特人、现代人,还是本地人群;报告对金斯太遗址与三龙洞、通天洞等遗址的关系、石器技术的多样性以及当时人的生存环境、适应环境的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汇报了《荒屋型雕刻器研究的现状》,他对位于日本的荒屋遗址具有典型特征的雕刻器进行研究分析,介绍了雕刻器的使用和加工的方式方法及对其刃部的修理和使用痕迹的研究,天龙开服一条龙服务并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雕刻器进行对比,明确了荒屋型雕刻器的分布区域涵盖了中国的北方及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社江研究员主持会议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围绕新材料新研究展开讨论,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北京大学王幼平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首先,多年来东北地区旧石器的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中青年研究学者逐渐担负起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的重任,发挥着青年骨干力量,为旧石器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多样化的信息和成果。 10月22日,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位于康平县的李家窝堡北山旧石器遗址,并参观了在康平博物馆举行的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发现成果展。与会专家还讨论了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新委员遴选、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第三版中旧石器部分的编撰工作、旧石器考古发掘经费核算问题与对策、国家文物局2018年旧石器考古培训班等议题。 "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与突破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年会"在沈阳的成功举行,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沈阳地区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新成果,有力推动了沈阳考古和东北考古相关工作。电话:010 84177688,84177875 业务推广:84177878 E mail: 京ICP备11013869号凄美的传世名画——顾恺之天龙仿官方怀旧版